法院诉讼时效期怎么算 法院诉讼时效期是指法律规定的向对方当事人请求司法协助、提起诉讼或者执行等权利的期限。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诉讼时效期的计算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 本文将介绍法院诉讼时效期怎么算。 法院诉讼时效期的计算一般遵循“最长不得超过2年”的原则。 根据《民法通则》第135条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
法院诉讼时效期是指法律规定的向对方当事人请求司法协助、提起诉讼或者执行等权利的期限。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诉讼时效期的计算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
本文将介绍法院诉讼时效期怎么算。
法院诉讼时效期的计算一般遵循“最长不得超过2年”的原则。
根据《民法通则》第135条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其中,法律另有规定的包括:(1)当事人约定由当事人一方向对方提出履行义务的期限,但没有约定履行义务的期限或者约定不明确,当事人未主张权利,人民法院也无法确定履行义务的期限的,诉讼时效为2年。
(2)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债务或者造成他人损害的,不受诉讼时效期间的限制。
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除了上述特殊情况外,法院诉讼时效期的计算一般按照普通民事法律行为的时效进行计算。
根据《民法通则》第108条的规定,下列民事行为不受时效限制:(1)继承或者受遗赠的民事行为;
(2)应当认定为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
对于其他民事行为,根据《民法通则》第121条的规定,自行为开始之日起6年内,不受时效限制。
但是,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向对方提出履行义务的期限,没有约定期限或者约定不明确,当事人未主张权利,人民法院也无法确定履行义务的期限的,视为不受时效限制。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诉讼时效期的计算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当事人是否已经提起诉讼或者申请执行;
(2)是否已经超过了法律规定的时效期间;
(3)是否属于法律另有规定的特殊情况。
此外,法院还需要对当事人的请求进行审查,以确定是否存在法律规定的“不可抗力”等特殊情形,从而确定诉讼时效的中断或延长。
综上所述,法院诉讼时效期的计算需要综合考虑当事人的请求、法律规定的时效期间、特殊情形等因素,以确定具体的计算起点和计算方式。
因此,在司法实践中,法官需要仔细审查案件,对时效期间进行综合判断,以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
注册律师
法律服务时间
开通城市分站
我要找律师
一对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