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诉讼时效如何计算 劳动法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其中规定了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期间和离职后的一定时间内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然而,对于劳动者在离职后申请仲裁或诉讼时,诉讼时效的计算问题一直存在争议。 本文将介绍劳动法诉讼时效的计算规则。 劳动法诉讼时效的起算时间为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出书面辞职申请的时间。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
劳动法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其中规定了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期间和离职后的一定时间内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然而,对于劳动者在离职后申请仲裁或诉讼时,诉讼时效的计算问题一直存在争议。
本文将介绍劳动法诉讼时效的计算规则。
劳动法诉讼时效的起算时间为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出书面辞职申请的时间。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7条的规定,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作满1年的,应当在离职当天提出书面辞职申请。
在工作满不满1年的,辞职申请的截止日期为1年。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劳动者在离职前因个人原因延长工作时间的,可以视为对工作满1年的认定。
如果劳动者在离职前未提出书面辞职申请,而是在离职后一段时间后才提出的,则时效的计算时间从用人单位收到劳动者的辞职申请之日起计算。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6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在劳动者离职当天结清工资、押金和其他相关费用。
如果用人单位未在规定的期限内结清这些费用的,劳动者可以在离职后一年内向用人单位提出书面申请,要求结清费用。
如果劳动者在离职后一年内未向用人单位提出书面申请,则时效中断。
如果用人单位在一年内向劳动者支付了工资、押金和其他相关费用,则时效重新计算。
如果用人单位未支付的,视为用人单位已经履行了法律规定的义务,劳动者的时效重新计算。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后提前解散的,视为用人单位已经履行了法律规定的义务,劳动者的时效中断。
如果用人单位破产、倒闭或者被吊销营业执照的,视为用人单位已经履行了法律规定的义务,劳动者的时效重新计算。
劳动法诉讼时效的计算需要注意离职时间、辞职申请的提交时间、用人单位支付工资、押金和其他费用的时间,以避免因为未及时申请仲裁或诉讼而导致权益丧失。
同时,如果用人单位存在未结清的费用,劳动者可以在离职后一年内提出书面申请,要求结清费用,以保障自身权益。
注册律师
法律服务时间
开通城市分站
我要找律师
一对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