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劳动法诉讼时效如何规定 2. 劳动法诉讼时效的起算时间 3. 劳动法诉讼时效的限制条件 4. 虽然劳动法的诉讼时效为两年,但是有以下限制条件: 5. 劳动法诉讼时效的计算方法 劳动法诉讼时效如何规...
劳动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法律,对劳动者的权利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劳动纠纷的增加,劳动法的诉讼时效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劳动法诉讼时效的规定。
劳动法的诉讼时效为两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其中,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的事实,包括以下情形:
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的工资、押金、培训费或者其他应当支付的费用,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时;
劳动者依法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或其他应当支付的费用,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时;
劳动者请求查阅、复制与劳动纠纷有关的证明、资料时。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用人单位在劳动者提出请求后的一段时间内未给予答复,劳动者的诉讼时效将重新计算。
当事人未达成书面仲裁协议或者没有书面证据,仲裁时效中止;
当事人达成书面仲裁协议,但是在申请仲裁后一年内未履行仲裁协议的,仲裁时效中断;
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的,仲裁时效中止;
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对方当事人未支付补偿或者未提供担保的,仲裁时效中断。
如果当事人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两年仍未提出请求,视为用人单位已经放弃其权利,劳动者将无法在法律上获得补偿。
因此,劳动者在发生劳动纠纷时,应尽早向用人单位提出请求,避免超过诉讼时效而无法获得法律支持。
同时,用人单位也应注意及时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押金、培训费或者其他应当支付的费用,避免超过诉讼时效而无法获得法律支持。
注册律师
法律服务时间
开通城市分站
我要找律师
一对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