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事诉讼时效如何算 2. 民事诉讼时效的起算 3. 民事诉讼时效的计算 4. 民事诉讼时效的限制 民事诉讼时效如何算 民事诉讼时效是民法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指民事主体在法律规定的时效期间内,如果未发生法律规定的情形,就不...
民事诉讼时效是民法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指民事主体在法律规定的时效期间内,如果未发生法律规定的情形,就不能向法院起诉或者申请仲裁,否则就会丧失胜诉权。
本文将介绍民事诉讼时效如何算。
民事诉讼时效的起算时间是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来确定的。
民法通则第135条规定,民事时效的起算时间为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的时候。
换句话说,民事诉讼时效的起算时间是指民事主体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寻求权利救济的时刻。
民事诉讼时效的计算方式是根据民法通则第141条的规定进行的。
民法通则第141条规定,民事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其中,法律另有规定的包括:(一)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特殊期间;
(二)当事人约定的时间;
(三)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可以约定终止民事时效的事项。
在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可以约定终止民事时效的事项发生时,民事诉讼时效才会结束。
例如,当事人约定一方向对方当事人履行债务的期限超过二年,受一方当事人追索债务的,不受民事诉讼时效的限制。
虽然民事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根据民法通则第137条的规定,下列民事行为不受民事诉讼时效的限制:(一)当事人一方当事人协商一致,自愿延长民事时效的;
(二)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可以约定中止、中断、延长民事时效的行为。
此外,根据民法通则第155条的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损害的,不丧失胜诉权,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例如,地震、海啸、火灾等自然灾害都被视为不可抗力。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民事主体在民事时效期间内未向法院起诉或者申请仲裁,即使超过了民事时效期间,仍然有权对损害进行赔偿,并不会丧失胜诉权。
注册律师
法律服务时间
开通城市分站
我要找律师
一对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