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认定民事诉讼时效 2. 民事诉讼时效的起算时间 3. 民事诉讼时效的中断 4. 民事诉讼时效可以中断,中断的原因有三种情况: 5. 民事诉讼时效的计算 6. 结论 ...
民事诉讼时效是民法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决定了民事权益在法律上的时效性。
在民事实践中,经常会遇到民事权益已经超过民事诉讼时效的情况,这时该怎么办呢?
本文将介绍如何认定民事诉讼时效。
民事诉讼时效的起算时间是由法律规定的。
根据《民法通则》第135条的规定,民事诉讼时效的起算时间为债权人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的宽限期到期之日起3年内。
如果债权人在宽限期到期之日起3年内未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则民事诉讼时效中断,债务人的抗辩权将丧失。
如果债权人在宽限期到期之日起3年后未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则民事诉讼时效重新开始计算。
债务人破产、倒闭、失踪等导致无法履行债务。
债权人丧失民事权利,如丧失继承权、抚养权、监护权等。
其他法律规定的中断原因。
如果债务人发生上述情况,债权人可以请求中断民事诉讼时效,但需要提供证据证明债务人的情况。
如果债权人能够提供证据证明债务人的情况,则民事诉讼时效可以中断。
如果债权人未提供证据证明债务人的情况,则民事诉讼时效将无法中断。
民事诉讼时效的计算方式是按照中断时间起算,重新计算民事诉讼时效。
如果中断时间距今已超过2年,则民事诉讼时效重新计算,但重新计算的民事诉讼时效的起算时间为债权人丧失民事权利之日起3年内。
本文介绍了如何认定民事诉讼时效,如果民事权益已经超过民事诉讼时效,债权人需要及时请求中断民事诉讼时效,否则可能会导致丧失胜诉权。
同时,债权人也需要了解民事诉讼时效的计算方式,以便及时维护自己的民事权益。
注册律师
法律服务时间
开通城市分站
我要找律师
一对一咨询